當 “鯉魚井” 的井水倒映過百年星月,當 “赤龍井” 的傳說在鄉音里代代相傳,這些鐫刻著時光印記的地名,早已不是簡單的空間標識,而是東海大地上流動的文化血脈。
在東海縣,每一處地名都藏著故事。白塔埠鎮的鯉魚井,清冽泉水里或許還能窺見舊時村民取水的身影;桃林鎮的赤龍井,民間傳說中關于 “龍” 的想象,凝結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它們是 2025 年東海縣地名文化遺產評定中脫穎而出的 “瑰寶”,憑借悠久的歷史、鮮活的記憶,成為市級地名文化遺產的有力競爭者。而像這樣的地名遺產,在全縣還有諸多 —— 薔薇河因兩岸薔薇得名,既含自然之美,又記 “鹽槽河” 的航運往事;那些在 “鄉村著名行動” 中被重新梳理命名的鄉村道路,更是將新的生活氣息與老地名的底蘊相融。
地名是歷史的 “活化石”。從古井的挖掘到河流的變遷,從村落的稱謂到道路的標識,它們記錄著先民的遷徙足跡,承載著地域的民俗風情,更串聯起一方水土的集體記憶。保護地名文化遺產,不是將它們封存進檔案,而是讓這些 “文化密碼” 重新 “活” 起來 —— 讓孩子知道家門口的井為何叫 “鯉魚”,讓游客明白腳下的河曾有怎樣的過往,讓每一個東海人都能從地名里找到鄉愁的錨點。
如今,東海縣正以細致的保護工作守護這份珍貴遺產:從系統收集地名資料,到組織專家嚴謹評定,再到通過 “鄉村著名行動” 讓標準地名標志與文化內涵同步落地,每一步都在為地名遺產注入新的生命力。
這些流淌在地名里的故事,是東海的根與魂。當我們讀懂 “鯉魚井” 的清澈、“薔薇河” 的詩意,便是在觸摸這片土地最本真的文化脈搏 —— 而這份守護與傳承,終將讓東海的歷史文脈在時光里愈發綿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