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山東省郯城縣綜合行政執法局一行13人,來東海縣城管局調研學習城市管理、停車秩序等方面工作經驗。同時就執法體制改革,深化城市創建常態長效管理,和諧服務民生工作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。近年來,東海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積極創新城市管理模式,探索城市管理新路徑,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,既為廣大居民創造了更加整潔、有序、宜居的城市環境,又贏得了周邊城市管理部門關注。
服務民生夯實管理基礎。該局以“疏堵結合、精細施策”為原則,破解占道經營與停車亂象,實現民生保障與市容秩序雙贏。
創新“疏堵結合”模式:一是科學規劃疏導點,在雙湖農貿市場、海陵路農貿市場周邊設置2處自產自銷便民疏導點,配備遮陽雨棚等設施,引導農戶規范經營,化解市場外溢難題;二是破解季節性占道,設置15處夏季瓜果、夜間攤販臨時銷售點,明確經營時限與“人走攤凈”要求,既促地攤經濟又防回潮;三是強化重點整治,針對四中路、金牛公園等易聚集區域開展專項行動,依法取締違規攤販,保障交通暢通。與此同時,該局在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工作中,將市容、禁控違、廣告、渣土等單條線執法力量,整合為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大隊,構建“全鏈條、全要素、全周期”的綜合執法體系。該局按照“屬地管理、條塊結合”原則,劃分為4個執法中隊責任區、22個社區網格,建立“大隊-中隊-社區”三級架構。創新城管進社區管理模式,每個社區配備1名執法隊員+3名協管員,實現“人在格中走、事在網中辦”。整合后執法力量下沉率提升至85%,處置響應時間縮短40%。
文明停放規范管理。規范非機動車管理,構建“宣傳+規劃+執法”體系:通過喇叭宣傳、發放倡議書普及停放規范,約談共享單車企業,壓實管理責任,在商場、學校等人流密集區“見縫插針”劃設車位,復線補劃模糊標線。同時開展違停整治,拖移“僵尸車”、處罰妨礙通行行為,全力“還路于民”。
該局以行政執法大隊為主,組織人員走進街區,向廣大居民發放《非機動車文明停放告知書》,廣泛宣傳引導廣大居民有序文明停放非機動車。與此同時,組織施劃人員,配備車輛、油漆等物品,在縣城區巷道、學校周邊、農貿市場附近人行道兩側,施劃非機動車停車標線,方便廣大居民有序停車。同時對當事人不在現場且嚴重影響交通車輛,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予以拖離處罰,切實保障道路暢通和行人安全。與此同時,該局對因年久失修造成的部分停車標線模糊不清等實際情況,組織專業劃線人員,采取查漏補缺,施劃修復。今年以來,縣城區共查補施劃非機動車停車標線3000余米,可容納2000余輛非機動車有序停放,讓文明停放成為習慣,讓有序停放成為文明風景線。
強化服務提升執法管理水平。打造“暖心城管”服務品牌,設立12個黨員先鋒崗,推行“721”工作法:即70%服務、20%管理、10%執法。建立流動攤販疏導點6處,設置便民服務驛站8個,可容納1000余居民銷售瓜果蔬菜、農副產品,幫助解決民生問題,得到群眾一致好評。同時構建多元共治格局,組建8支城管志愿者隊伍,開展“城管開放日”活動4次,培育“文明商戶”示范戶56家。建立“四方議事”機制,召開聯席會議8次,解決重難點問題45個,居民參與率大幅度提升。
下一步,城管局根據當前執法管理力量分布不均、智慧化水平不足、社會協同機制待完善等現狀,將重點推進實施“強基鑄魂”工程,開展全員培訓、輪訓,提升綜合執法能力。整合視頻監控、無人機等資源,實現“一網統管”。同時深化“城管+物業”、“城管+商戶”共建模式,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不斷創新管理模式,提高和諧管理、服務民生工作效率,為東海縣建設美麗宜居城市助力添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