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日的傍晚,石梁河鎮的星光漁火營地人氣爆棚,草地觀影區傳來陣陣笑聲,咖啡集市的香氣伴著婉轉的旋律飄散,漁火燈帶將萬畝葡萄園裝點得如夢似幻。這場從“采摘”延伸出的夜間消費盛宴,將鄉村游從“半日游”升級為“過夜游”,也成為東海縣農文旅深度融合、激活鄉村振興動能的生動注腳。
近年來,農文旅融合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。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其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總體框架,提出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;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,為地方實踐提供了政策指引。東海縣順勢而為,跳出“溫泉+門票”“采摘+買賣”的簡單模式,以“農業為基、文化為魂、旅游為體”為核心,深挖鄉土資源潛力,精準對接現代消費需求,通過延伸產業鏈、打造新場景,走出了一條“生態得保護、農民得實惠、游客得樂趣”三方共贏的發展路徑。
在東海,每個鄉鎮都有專屬的農文旅“名片”。與石梁河鎮的“夜間甜蜜經濟”呼應,溫泉鎮將“中國溫泉之鄉”的優勢發揮到極致:季高鹿萌萌樂園里,旋轉木馬與童話布景吸引親子家庭,泡完溫泉即可開啟“童心冒險”,實現“康養+娛樂”無縫銜接;羽山環山步道上,鯀禹治水的古老傳說隨山風流轉,徒步者在欣賞漫山綠植的同時,也能觸摸歷史的溫度;依愛田園的民俗研學更是讓城市游客“沉浸式歸田”——親手磨豆漿、扎染布藝、古法烤紅薯,在稻田學堂聽農諺、在非遺工坊學編竹器,泥土里的詩意與煙火氣撲面而來。
不止于此,東海縣的農文旅融合版圖不斷拓展:曲陽鎮以“水晶之鄉”為底色,打造非遺雕刻展示、水晶大集、直播電商聯動的水晶文旅矩陣,讓傳統水晶產業煥發現代活力;黃川鎮構建“草莓種植+精深加工+文旅體驗”模式,智慧大棚里“住高樓、喝營養液”的草莓長勢喜人,加工廠開發的30余種草莓衍生品與草莓文化節的特色活動,讓“一顆草莓”串聯起吃住游購娛全鏈條;此外,桃林鎮的“番茄小鎮”、雙店鎮的“鮮切花產業園區”、李埝鄉的“森林慢生活”等,也都憑借特色資源,讓鄉村游從單一觀光轉向多元體驗。
更難得的是,這場融合發展的“熱潮”里始終帶著共建共享的溫度。當地通過“資源變資產、農房變民宿、農產品變旅游商品”,讓農民成為最大受益者。許多村民參與民宿經營、特色餐飲服務,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,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持續增強。
“我們在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過程中,始終堅守生態底線,不搞過度開發,讓綠水青山成為永續發展的金字招牌。”東海縣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,同時,深挖文化內核,讓鄉村游不僅能看風景,更能品文化。正是如此,東海縣打造的“一村一品”,避免了“千村一面”,讓每個鄉鎮都形成了自己的專屬吸引力。
如今,東海的農文旅融合已不僅是一種旅游模式,更成為連接城鄉的情感紐帶。它讓鄉村不再是“遙遠的故鄉”,而是兼具經濟活力、生態魅力與文化底蘊的“生活目的地”,在城鄉互動中實現共同發展,走出了一條具有東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