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省商務廳聯合省市場監管局等七部門印發《關于支持東海穿戴甲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》(以下簡稱《措施》),圍繞標準建設、知識產權、品牌推廣、市場開拓、人才培養、職業評價六大方面提出一系列針對性舉措,為東海穿戴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。
近年來,我市穿戴甲產業發展迅猛,已實現從家庭作坊向工廠化規模經營的跨越,形成以“一站式穿戴甲展銷體驗中心”為核心,“美業產業基地”和“手工生產基地”為兩翼的“一中心兩基地”發展格局。目前,該產業已集聚300余家團隊,從業人員超5萬人,年產量突破2億副,占全國總產量的70%以上,產品遠銷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,成為全國最大的手工穿戴甲生產基地,東海穿戴甲正成為繼東海水晶之后的又一產業名片。
《措施》提出多項具體支持政策:構建標準體系,夯實質量基礎。其中明確,將推動制定穿戴甲在原材料、生產工藝、產品質量與檢驗檢測等方面的相關標準,支持省內單位主導或參與國家標準、行業標準制定,鼓勵社會團體和企業制定團體標準、企業標準。同時,指導東海縣建設專業檢驗機構,提升檢測能力,加強全鏈條質量監管,推動行業規范健康發展。
強化知識產權保護,推動品牌化發展。《措施》提出,將積極推動“東海穿戴甲”集體商標注冊,引導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貫標,及時申請商標和外觀設計專利,多途徑保護知識產權。
進行文旅融合,提升品牌知名度。支持穿戴甲企業參加省運博會等國內外文旅展會,打造“水晶+穿戴甲”特色研學線路,開發文旅融合產品,并將穿戴甲納入“水韻江蘇·家門口賞非遺”活動,推動穿戴甲產業納入省級“十五五”文旅發展規劃。
拓展國內外市場,暢通跨境通道。鼓勵企業參加進博會、消博會、長三角電商交易會等境內展會以及日本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等境外展會,優化廣交會展位結構。同時,推進跨境電商綜合改革,優化通關服務,探索“清單核放、匯總統計”模式,降低企業出口成本,提升跨境物流效率。
加強人才培養,深化產教融合。支持東海中等專業學校根據產業需求增設五年制高職相關專業,擴大技能人才培養規模。推動校企合作開展學徒制、訂單班等項目,并依托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等優質資源開展結對共建,強化課程、教材與實訓基地建設。
完善職業評價,激發人才活力。開展穿戴甲產業人才職業技能等級認定,將相關職業納入緊缺型目錄并給予培訓補貼。支持晶都技工學校做強穿戴甲專業,鼓勵舉辦職業賽事,并將產業人才納入鄉土人才職稱評價體系,發揮其在技藝傳承、產業帶動和富民增收方面的示范作用。
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《措施》的實施,將進一步提升東海穿戴甲產業的標準化、品牌化與國際化水平,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