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里是聞名全球的“世界水晶之都”,素有“中國硅谷”的美譽,全國85%的硅材料匯聚這里。這里就是連云港市東海縣。在這片晶光靈動的土地上,有一位“奇娘子”,從石英行業的“門外漢”到行業的“領頭雁”。17年里,她一路乘風破浪,實現了石英制品從無到有、從有到精的跨越,將一家“小土”企業發展成為國家級“專精特新”小巨人企業。她,就是江蘇“最美巾幗人物”、江蘇弘揚石英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馮維娥,一朵綻放在“水晶之都”的“鏗鏘玫瑰”。
“只要朝前走,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”
對9種硅材料產品進行技術創新,其中4項技術創新填補國內行業空白、2項技術創新達到世界領先水平;28項授權發明專利和18項實用新型專利通過國家認定。這是馮維娥帶領團隊所取得成績中的“寥寥幾筆”。她說:“創業路上,有夢想有目標,更有追求與擔當。我堅信,不落伍不掉隊,只要朝前走,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。”
馮維娥出生于東海縣農村,現在已過知天命的年紀。18歲那年,高中畢業的她回鄉務農,先后做過村婦聯主任、鄉新聞報道員、鄉辦企業財務主管等。1995年,不甘沉寂的她,毅然辭去舒適的工作崗位,決定下海創業,先后開辦過蠟燭加工廠、禽畜飼料加工廠,門面房兼營獸藥批發等,生意做得風生水起,每天門庭若市,積累下近千萬元資金。
2004年,全民創業熱潮來襲,她把目光停留在家鄉的石英產業上,并和丈夫徐傳龍拿出全部積蓄成立江蘇弘揚石英制品有限公司。然而兩年后,卻迎來一次不小的打擊——某一天,企業生產車間里價值80多萬元的鎢鍋在高溫下突然破裂,一整套配套設備全部報廢,企業被迫停產,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多萬元,馮維娥的心被撕裂。此時,一些員工擔心企業癱瘓,開始不辭而別,家人也勸她趕快收手,但秉性剛強的馮維娥沒有動搖。“人生道路千萬條,條條都會有艱難險阻,現在打退堂鼓,豈不是前功盡棄?”馮維娥堅信沒有過不了的坎。她一邊籌資購買新設備,一邊請專家鑒定事故原因,爭取向供應商索賠,最終在市主要領導的關心支持下,圓滿解決此次危機。“一個企業的發展壯大,除企業家必有的信念之外,更離不開地方黨委政府的扶持和幫助。”馮維娥感慨道。
然而,隔行如隔山,從未接觸過石英產業的馮維娥是個十足的“門外漢”。對于石英制品企業,最重要的就是原材料,為了啃下這塊“硬骨頭”,2008年到2009年間,馮維娥和徐傳龍開啟一段特殊旅程。他們根據國家發布的礦石分布圖,走遍名山大川,踏遍邢臺、黃岡、神農架等地,尋找適合的石英石,每到一地都是提前規劃,有目的而來。到了地方,他們親自登山挑選石頭,每一塊都拿在手中細細比較,再做初步選擇,將一部分帶回東海。石頭又重又占地方,常常一趟下來,帶回來的“戰利品”還沒有路費貴。正是這份異于常人的堅持,讓企業逐漸在市場上站穩腳跟,并一步一步發展壯大。
“只要肯攀援,就沒有比頭更高的山”
“這個行業的門檻還是高的,要創辦有競爭力的企業,就要走差異化道路,就得自力更生,自主研發。”如馮維娥所言,在石英制品產業立住腳跟,僅僅是發展的開始。不斷突破技術創新、研發高精尖端石英材料,才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法寶。她說:“在技術革新的旅途上,只要肯攀援,就沒有比頭更高的山。”
為此,馮維娥多次前往北京,登門拜訪中科院礦業研究總院和有關院校的專家,虛心請教石英產業最新技術成果,探尋企業發展方向。“我還會去王府井書店,挑一堆專業書帶回來看,餓了就只吃面包。”回憶起創業的艱辛,馮維娥滿是感慨。最終,她不僅“啃”下石英浮選技術這個“硬骨頭”,還開拓了稀土摻雜功能材料的發展方向。
“我們可是國內第一家從事稀土摻雜石英材料的民營企業。”馮維娥對此特別自豪。依托江蘇省稀土摻雜功能玻璃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,馮維娥公司的稀土摻雜功能石英玻璃制備技術取得國內領先,并擁有專利技術15項,是目前國內石英行業中規模最大、品質最齊全的稀土摻雜功能石英玻璃材料的企業,被認定為“國家級‘專精特新’小巨人企業”。
馮維娥一直認為,科技是企業的核心生產力,公司要注重科技創新,根據市場需求,不斷開發新產品來應對市場變化。近年來,光伏產業發展迅速,馮維娥敏銳地捕捉這一“風口”。2018年,她引導公司開始研發光伏石英材料。從籌劃到購買設備,再到電磁片生產工藝流程的打造,一步步穩扎穩打,日漸成熟。目前,該公司已形成石英高純砂、石英管拉制、石英器件、光伏石英材料一條完整的產業鏈,在光源光伏行業處于領先水平。
“馮總做事雷厲風行,在公司里事無巨細,親力親為,全身心撲在事業上。”公司銷售副總馮偉超坦言。2021年9月,原料車間設備出現故障,水碎爐輸送平臺出現問題影響生產,馮維娥馬上到車間查看,又連夜帶領機電部門人員到相關企業去考察學習,改進設備,保證正常生產。2021年11月,為采購不銹鋼材料,馮維娥帶領設備部人員連夜出發到蘇州吳江,為企業正常生產贏得時間。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。正是以堅忍不拔、奮勇拼搏的精神,馮維娥帶領公司從一家“小土”企業,發展到如今的省高新技術企業、省優秀民營企業。
“只要肯付出,就沒有比心更遠的天空”
在企業管理中,馮維娥看中踏實肯干、能力出眾的員工,對敢于提出意見的員工更視若珍寶。她常說,她不怕給員工開高工資、高待遇,只要你能為企業發展作出貢獻,開再高的工資她也愿意。這與她信奉的“公司要發展,人才是關鍵”理念不謀而合。
去年,她聽說一位技術嫻熟、專業過硬的工程師暫時賦閑在新沂家中時,就有了把他請到公司工作的打算。為搶占先機,即便已是下午5點多,馮維娥依然驅車前往新沂,趕到時已是晚上8點多。馮維娥說明來意后,工程師猶豫不決。兩天后,她又再次拜訪這位工程師,這一次,馮維娥詳細介紹了公司發展前景和人才待遇等,并承諾幫助工程師解決住房和愛人工作問題。看著如此真誠的馮維娥,工程師終于答應了。
作為一名女企業家,馮維娥深知女性打拼的不易。公司里員工大部分是離土不離鄉的農民,其中女員工比例占到70%以上。深加工車間員工刁海英是附近的村民,2019年來到廠里,從最初不懂技術到如今成為骨干,刁海英說:“馮總教會了我技術,也教會了我做人”。
對同性員工的關懷,只是馮維娥公益之心的“冰山一角”。為河南水災籌集捐款、為孤寡老人捐贈取暖器、為疫情防控做好后勤供給等,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。一張張捐款證書,記錄了馮維娥無數次的愛心瞬間。2020年,馮維娥向江蘇省扶貧基金會“2020眾籌助老區 連云港行”捐款1萬元;同年在縣委縣政府組織的東海縣科技企業“同心同向 共抗疫情”捐贈活動中捐款5萬元,匯聚起萬眾一心的強大力量,體現了領軍人物的擔當。
在馮維娥的辦公桌上,醒目地擺放著一張與兒子的合影。近20年的繁忙創業生活讓她無暇細致照顧子女,即便孩子都已長大成人,馮維娥還是心存愧疚。于是,她將這份愧疚轉化為對社會弱勢兒童的關注,積極參與相關部門組織開展的“小福幫”志愿服務、“留守兒童圓夢微心愿”等公益活動,以自己的力量奉獻愛心、傳播文明、弘揚新風。
當前,國內外市場復雜多變,疊加疫情影響,行情并不樂觀,但馮維娥目光超前,她看好企業未來發展,毅然決定擴大規模,提高產能。為此,公司又新建了三廠區,用于生產光伏半導體石英器件,未來產能將達到目前的三到四倍。“創業路上,有夢想有目標,更有追求與擔當。”馮維娥說,“只要肯付出,就沒有比心更遠的天空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