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海縣是世界水晶之都、中國溫泉之鄉,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。全縣總面積2037平方公里,轄17個鄉鎮、2個街道、1個省級開發區、1個省級高新區和1個省級農高區,總人口123萬,是連云港面積最大、人口最多的縣。
“十四五”以來,東海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、三中全會精神,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、對連云港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,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主線,扎實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見效,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呈現新氣象。
截至2024年,東海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00億元,人均GDP達7.72萬元,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39.2億元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31.4億元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703元,分別比“十三五”末提高32.4%、33.3%、58.8%、77%、30.5%;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4:38.8:47.2,三產比重明顯增加;榮膺綜合實力、高質量發展、科技創新、投資潛力等10個全國百強榜單,獲得全國電子商務百佳縣、“四好農村路”示范縣等10多項國家級榮譽,“勇挑大梁 沖刺決勝”的責任擔當進一步彰顯。
“十四五”以來,東海縣始終堅持穩增長和調結構并舉、優存量和擴增量并重,發展層次顯著提升。一是工業經濟增量提質。2024年,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實現497.2億元,“十四五”以來年均增長20.1%;工業應稅銷售收入完成502億元,年均增長18.9%;硅材料產業入圍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,循環經濟產業資源循環利用基地通過國家試點示范驗收,高水平建設省級農高區;凈增規上工業企業185家。二是特色服務業加快集聚。水晶銷售額達到460億元,年均增長17.7%;電商網絡銷售額達到415億元,年均增長20.3%;水晶電商產業入選首批省縣域電商產業集聚區,躋身全國縣市電商競爭力百佳樣本第39位,水晶城成功獲批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;穿戴甲發布國內首個團體標準,“一中心兩基地”空間布局基本形成;彰顯旅游優勢,打造水晶文化、溫泉康養等精品路線。三是現代農業快速壯大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46萬畝,高標準農田達138.28萬畝,糧食生產六大環節全程機械化水平達90%;建成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2個,省級農業園區2個,市級示范園20個,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涉農鄉鎮全覆蓋;認證綠色優級農產品256個,新增綠色食品30個;獲批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、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。
“十四五”以來,東海縣始終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,不斷強化產業平臺建設,發展后勁不斷增強。一是項目招引穩步推進。累計簽約落地過億元項目627個,其中過10億元項目38個、過50億元項目3個。太平洋石英高純石英砂、博韜丙綸新材料、嘉明碳素等一批延鏈、補鏈、強鏈項目竣工投產。二是投資運行總體平穩。固定資產投資較2020年增長18.6%。搶抓國家“兩重”“兩新”等政策機遇,共獲批各類債券資金項目51個,累計獲批資金32.84億元。三是園區載體日益完善。“四有”園區建設加快推進,競相發展的現代園區格局初步形成。經開區擴容提質,9項“區域評”實現全覆蓋,工業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用。高新區攀高向新,航空軍用坩堝、微納米超細粉體等科技型項目相繼落戶,悟飛能源獲批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。農高區強勢崛起,聚大洋、一只酸奶牛等項目簽約落地。鄉鎮工業集中區蓄勢競發,尾水管網、園區道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,平明、青湖工業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用,5家鄉鎮工業集中區入選全市十佳。
“十四五”以來,東海縣始終堅持革舊出新、開放賦能,創新能力顯著提升,發展動能加速集聚。一是重點改革縱深推進。縣屬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,法人治理結構不斷完善;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獲批國家級試點,入選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典型地區,“平臺+產權+制度”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全省推廣;“晶誠營商”平臺上線運營,“綜合查一次”改革縱深推進,入企檢查次數減少53%。二是開放水平大幅提升。實際利用外資2.1億美元,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8.7億美元,年均增長5.6%;跨境電商迅猛發展,經營主體增長至5129家,“收款行家”“跨境直播專線”等服務體系不斷完善,獲評首批省級跨境電商產業園2家。三是創新發展成效顯著。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202家,省級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28家,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7家。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338項,合同金額12.48億元,科技進步貢獻率63.7%,比“十三五”末增長1.8個百分點;新增產學研合作成果196項,獲評“中國好技術”34項,先后攻克鋰電池負極材料、硅化石墨坩堝等關鍵核心技術10余項;太平洋石英入選江蘇省創新型領軍企業。
“十四五”以來,東海縣始終堅持強功能、優品質,在城鄉融合中彰顯晶都魅力。一是城鄉建設日新月異。累計新建居民小區30個,改造老舊小區171個,新增口袋公園24個、城市綠地39處,建設生活污水治理達標區8個、達標小區260個。深入開展道路交通、背街小巷、農貿市場等專項整治,新建改建城區道路16條。二是新農村建設取得實效。農民住房條件改善有序推進,改善農房4604戶,建成美麗宜居村莊461個,培育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30個、創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8個、生態美麗示范鎮村10個、傳統村落1個。尤塘村獲省鄉村振興先進表彰。三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。突出抓好中央、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,水、空氣質量達到有監測數據以來最好水平;實施水生態修復、森林生態修復、土地保護修復三大工程;開展國土綠化行動,林木覆蓋率26.36%;西雙湖濕地公園通過國家試點驗收評估。
“十四五”以來,東海縣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彰顯富民導向,增加民生投入,改善民生需求,人民幸福感、獲得感不斷提升。一是民生質量穩步提升。民生實事有序推進,竣工投用項目98個,序時推進31項,交出了更具向心力的民生答卷;出臺保企業穩就業惠民生15條、支持靈活就業17條等政策措施。二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。城鄉教育均衡發展。新建、改建校舍33.49萬平方米,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5.7%。打造省級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4個、省級社區醫院12個,基層醫療機構特色科室覆蓋率71.4%。鄉鎮街道衛生院100%達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基本標準,村衛生室98.1%達省定標準。三是社會治理方式不斷創新。23個基層消防工作站掛牌運行,區域安全生產風險辨識評估鄉鎮全覆蓋,無較大以上事故發生,被評為“省級安全發展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地區”。建立“公檢法”三方聯動機制,嚴厲打擊涉黑涉惡、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。推進基層行政執法力量整合,“365”網格化治理創新做法全省推廣,薛團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。
下一步,東海縣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緊扣“勇挑大梁 沖刺決勝”年度主題,以更加昂揚的狀態、更加有力的舉措、更加嚴實的作風,推動東海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。
加快創新驅動,把科技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。科技創新不是東海現在的“最強項”,但決定著東海的“未來路”,必須以產業轉型賦能高質量發展。硅材料產業向高端邁進,推動海格軍用陶瓷、奧暉光伏等項目盡快開工建設,推進碩京石英、硅產半導體等項目建設進度,推進威晟硅微粉、大煦朗寧等項目竣工投產。循環經濟產業向下游拓展,推動人工拆解向自動化、單純破碎向再制造轉變,加速“機器換人、設備換芯、生產換線”。綠色食品產業向全鏈延伸,以聚大洋海藻酸鈉、一只酸奶牛等項目為龍頭,發揮集聚效應。同時,深入推進“智改數轉網聯”,健全“小升高”“規轉高”“高培強”培育矩陣,培育更多高新技術企業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以及先進級智能工廠。
深化改革開放,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。深化改革是推進縣域高質量發展的“關鍵一招”,必須突出重點、破除堵點,堅持以改革打開發展空間。深化國企國資改革。完善現代企業制度,健全財務總監委派機制,壓縮管理層級,加強績效管理,實行工資總額管控,做到干部能上能下、員工能進能出、收入能增能減。加快行政審批改革。持續完善項目審批可視化監管平臺,常態化推行“拿地即開工”、并聯審批、容缺辦理等模式,全面提速項目審批。優化土地資源配置。堅持“全縣統籌、鄉鎮自籌”的原則,結合“345”產業體系和“四有”園區建設,加快推進閑置低效用地盤活處置,推動土地指標優先保障全縣重大項目用地需求。
融入戰略大局,把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實績。在外部壓力增大、內部困難增多的形勢下,必須搶抓國家一攬子增量政策重大機遇,努力在新一輪發展大勢中搶占先機。促進“兩重”“兩新”政策落地見效。緊跟國家最新政策方向,準確掌握超長期特別國債、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策執行口徑,加強與上級單位溝通協調,結合我縣實際,滾動做好項目儲備和申報,力爭獲得更多政策資金支持。充分發揮循環經濟產業優勢,以申報汽車流通消費改革試點為契機,推動回收立體化、拆解自動化、再制造高值化、回用精細化、市場規范化和產業集群化,不斷完善報廢汽車回收利用體系。
找準民生落點,把百姓愿景轉化為幸福實景。民生保障事關群眾切身利益,是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基礎性工程,必須時時抓在手上。推動實現共同富裕。抓好就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,深挖企業用工需求,釋放創業帶動潛力,大力推動就業擴容提質。全力解決“急難愁盼”。精心謀劃實施民生實事項目,更加注重加強普惠性、基礎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設,推動教育、醫療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。盡心打造品質生活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全面提升人居環境品質,努力建設生態優美、宜居宜業的現代品質城市,讓老百姓笑容更多、心里更暖。
東海大地飛速發展,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東海的生動實踐,東海縣將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,動員全縣上下持續提振“挑大梁、沖在前”的爭先之志,牢固樹立“爭當排頭兵、勇當領跑者”目標追求,扎實苦干、開拓創新,讓全縣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