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農業現代化的大浪潮中,科技正成為守護農田的關鍵力量。縣農業農村部門積極引入蟲情監測平臺與無人機防治技術,構建起一套從蟲害預警到精準處置的快速響應體系。這種科技加持的田間管理現代化生產方式,猶如為農田撐起了一把“保護傘”,不僅及時遏制了病蟲害的蔓延,更讓當地農戶切實感受到了智慧農業帶來的堅實保障。
走進桃林鎮關汪村蟲情監測點,一臺智能蟲情測報燈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“田間衛士”,靜靜佇立在田間。它利用先進的光電技術和圖像識別技術,精準捕捉田間害蟲的種類和數量,并將這些數據實時上傳至縣級監測平臺??h農技人員只需打開手機APP,就能隨時隨地調取查看蟲情數據,通過對數據的深入分析,精準把握害蟲的活動規律,科學推測其產卵、孵化高峰期,為精準確定最佳防治時間提供關鍵依據。
縣植保站站長李加松介紹:“近階段智能性誘監測設備顯示,危害玉米、大豆、花生等農作物的害蟲——甜菜夜蛾成蟲持續高發。我們第一時間發布病蟲防治信息,指導農戶開展防治工作,將病蟲害扼殺在萌芽狀態?!?/p>
在安峰鎮安北村,種植大戶劉其貴的玉米大豆田里,縣農技人員根據現場勘察結果,結合蟲情監測數據,當場制定了一套科學合理的防治方案,并生成針對性的施藥配方。不久后,2架滿載藥液的無人機騰空而起,在田壟上空按預設航線低空作業。它們以每秒數米的速度勻速飛行,細密的霧狀藥劑均勻覆蓋每一株玉米和大豆,確保防治無死角。
劉其貴看著在田間忙碌的無人機,臉上洋溢著笑容:“今年我種了1800畝玉米和大豆,以前防治病蟲害全靠人工,不僅效率低,還容易漏噴。現在按照縣植保站發布的建議,及時準確地打藥,防治效果好多了。有了科技的支持,我們種地更有信心了!”
據了解,我縣目前建成的蟲情監測點,可實現主要農作物種植區智能蟲情監測全覆蓋。今年以來,通過智能監測與精準防治相結合,全縣病蟲害防治處置時間縮短至48小時內,農藥使用量同比下降 15%以上,為農業綠色發展注入科技動能。
李加松進一步介紹:“我們農技部門在全縣范圍內安裝農作物智能病蟲情監測設備19套,這些設備就像田間的千里眼,24小時監測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情況。比起傳統的監測方法,智能監測設備省工高效及時準確,可以在病蟲為害前一周推送預警信息?!?/p>
據統計,我縣種植玉米、大豆等農作物達28萬畝。通過及時噴藥防治,全縣玉米、大豆田的蟲害防治效果達95%以上,農作物長勢喜人。從田間的智能監測設備到指尖管理APP,從農技人員的快速響應到無人機的精準作業,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變著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,為我縣的農業發展描繪出一幅充滿希望的嶄新畫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