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山左口鎮東郯公路南側,一片曾經荒蕪、低洼不平的土地如今煥發出了勃勃生機。東海縣路通種植家庭農場在這里以嶄新的面貌,引領了當地規模化農業種植的新風尚。
這片占地180畝的土地,原屬山左口村一組、五組、七組的近百戶人家分戶耕種。由于地勢低洼,土地不平整,改造難度大、成本高,不少農戶無奈選擇了拋荒。肥沃的土地就這樣閑置不用,實在令人惋惜。然而,這一切在2023年發生了變化。
經過村組和農戶的多方協商,本著自愿流轉的原則,近百戶人家的土地被集中到了東海縣路通種植家庭農場。這一舉措不僅解決了土地拋荒的問題,更為實現規模化、集約化種植奠定了基礎。
“原來,這里的土地高低不平,不利于耕種和收割。2024年初,我們進行了大規模的土地平整工作。現在,這里的土地變得平整開闊,達到了旱能灌、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要求,非常適合機械化作業。”面對這片煥然一新的土地,農場負責人楊學華高興地說。
土地平整只是第一步,農場在種植結構上也進行了大膽的調整。他們引進優良的小麥和水稻品種,致力于將農場打造成小麥和水稻良種培育基地。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農場的種植效益,更為周邊農戶提供了優質的種源,為推動優良品種的普及發揮了積極作用。
除了種植結構的調整,農場還秉持“綠色、生態、可持續”的發展理念,積極采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。通過無人機施肥、節水灌溉、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措施,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時,還減少了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,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和質量,使小麥和水稻的畝產量達到1500斤以上,畝均純利潤1200元。
“作為山左口鎮糧食種植示范點,東海縣路通種植家庭農場不僅在生產技術上起到了引領作用,還在經營管理上提供了寶貴經驗。他們通過精細化管理、規模化種植、品牌化營銷等措施,不斷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。農場的成功實踐,不僅為我鎮農業種植樹立了新的標桿,更為實現農業現代化、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撐。”該鎮農技中心主任翟文龍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