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教育部印發《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》(以下簡稱《十條措施》)。該文件針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階段性特點和突出問題,提出了十條措施,旨在全面提升中小學生心理素質,促進身心健康成長。
教育的終極意義,不僅是傳授知識、培養技能,更是塑造健全的人格、培育積極的心態。一個孩子即便成績優異,若沒有健康的體魄、陽光的心態,也無法應對生活、工作的挑戰,更無法滿足國家和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和期待。
《十條措施》直面當前教育領域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突出問題,推出的舉措針對性強、可操作,充分彰顯了黨和國家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深切關懷與高度重視。這是對“健康第一”理念的貫徹落實,也是對育人本質的回歸。教育不能只盯著“分數”,必須重新聚焦“人”的全面發展。
當前,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高發,與學業考試焦慮、運動不夠、睡眠不足、網絡沉迷等因素密切相關。其中學業壓力和升學焦慮是主要挑戰,也是擠占運動、睡眠時間的主要原因。
正因如此,《十條措施》將緩解學業考試焦慮放在首位,既強調“短期減壓”,也著眼“長期治本”。一方面,通過設立“無作業日”、嚴控考試頻次和難度、禁止成績排名等具體舉措,減輕學業壓力負擔;另一方面,提出“推進中考改革”“擴大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”“開展均衡派位招生試點”,化解群體性焦慮。它不僅僅是減少作業、考試壓力,更強調通過升學考試制度改革營造更寬松的成長環境,避免了“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”。這既是落實教育綜合改革的要求,也體現了直面深層次問題,通過抓住主要矛盾解決問題的思路。
以“小切口”實現大突破,是《十條措施》的亮點?!捌毡殚_展‘班級賽’‘年級賽’等全員性體育比賽活動,打造‘能出汗’的體育課”“每月至少開展一次綜合性教育實踐活動,提升學生適應環境、調適情緒、應對壓力等方面能力”……這些舉措具體實在,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,將宏大的心理健康目標轉化為具體、可操作的行動,讓各項措施真正落地。
同時,這些舉措也遵循了心理健康規律。心理健康工作不能單純依靠外部減壓,更要在增強學生內在韌性上發力。外部的挑戰壓力,任何時候都會存在,即便當下的學業壓力減輕,未來遇到其他困難時,孩子仍可能陷入困境。因此,增強青少年學生對心理問題的免疫力,讓其內心強大起來、人格健全起來,才能應對漫漫人生的波折。
守護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道必答題,也是一個系統性的難題?!妒畻l措施》為學校、家庭、社會共同關心和支持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明確了方向,提供了具體的指引。接下來,關鍵在于將這些措施真正落到認識實處,做到認識提高和執行有力。
全社會都應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問題的極端重要性。學校和家庭要樹立正確的成才觀、教育觀,不能只看重成績;地方政府、教育行政部門要扭轉功利化、短視化的政績觀。要通過教育生態的持續改善,把青少年從過重的學業負擔、升學焦慮中解放出來,讓他們有充足的睡眠、運動時間,以更積極、陽光的心態,去迎接生活的挑戰,擁抱美好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