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12日發布數據顯示:截至目前,全國秋糧收購超1億噸,呈現收購進度快、市場購銷活、優質優價等特點,收購進展總體順利。
秋糧占我國全年糧食總產量的四分之三,做好秋糧收儲工作,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、穩定市場供給、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。隨著秋糧進入收獲期,各地立足本地實際,克服各種困難,創新方式方法,運用智能裝備,全力提高秋糧收購質量和效率,力爭實現全年糧食生產目標。
牢牢守住“種糧賣得出”的底線。國家有關部門先后在河南、湖南、黑龍江啟動中晚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,各地準備最低收購價收儲倉容超1000萬噸。中儲糧集團在及時開倉收購的同時,調配多臺移動檢測車和快速監測設備,方便農民就近就快售糧。河南針對今年“三秋”多雨的天氣形勢,一方面推出受損稻谷市場化收購補貼方案,通過財政補貼、定點收購等方式,保障農民收益,實現糧食資源合理利用;另一方面舉辦秋糧產銷合作洽談會,現場敲定20萬噸秋糧訂單、超5億元合作金額,積極為長期穩定的產銷合作牽線搭橋。市場化收購為主導、政策性收購為托底、強化監管杜絕“打白條”,在相關省份糧食和儲備部門共同努力下,農戶“省心賣糧、放心拿錢”。
科技賦能,讓收購更高效。在黑龍江,運糧車滿載金黃飽滿的玉米進入糧食收儲企業,智能扦樣器的機械臂精準探入車廂,隨機取樣,樣品直送檢驗室,數據很快呈現,隨后車輛過磅、液壓卸糧,全程僅需半小時。在安徽,面對連續陰雨天氣,智能烘干設備成為糧食減損增收關鍵,可實現一鍵清理雜質、風干水分、減少晾曬損耗、杜絕霉變的功能,12小時風干就能達到國家庫存標準,解決“看天曬糧”難題。一些地方還投入移動烘干機、移動質檢車,把糧食收儲服務搬到田間地頭,成為提升糧食產后減損和應急處理效能的重要力量。智能科技、新型農機被廣泛應用,讓糧食從田間到倉廩的流轉更高效,進一步增強糧食收儲鏈條的韌性。
做好秋糧收購“后半篇文章”,仍要密切跟蹤市場動態,著力優化各項服務保障,讓“顆粒歸倉”真正轉化為農民的獲得感,為全年糧食豐收畫上圓滿句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