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秋時節,步入東海縣洪莊鎮薛團村,只見村外田疇碧綠,毗鄰而建的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園和創業園區,作為當地產業發展“主引擎”,正煥發著生機活力。村內整齊劃一的獨棟聯排別墅,平坦潔凈的柏油路,加上綠葉繁花與景觀小品的裝飾點綴,可謂美不勝收。
牢記使命 夯實黨建堡壘
薛團村位于洪莊鎮西部,現有6個村民小組、558戶2328人,耕地4109畝。2006年,薛團村開始啟動新農村項目建設,到2008年實現530戶整體搬遷,一舉成為全縣首批新農村建設示范村。
這些年,薛團村采取設計先行方式,邀請專業設計人員對全村發展布局進行科學規劃,建設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踐在薛團”主題館,全力發揮主題村情館作用,構建多層次紅色教育基地。同時定期舉辦“書記上黨課”“干部大講堂”,聚焦“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礎相對薄弱”問題,促進組織優勢、制度優勢、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。在管好資源、闖好市場、用好政策方面下足功夫,把基層黨建教育成果轉化為生動的社會發展實踐成果。
創新謀劃 提升鄉風文明
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推進,薛團村在統籌人與人、戶與戶之間良性依存關系上,不斷創新做法,通過設立“法官調解工作室”“村民議事室”,大力倡導“老莊鄰”情懷,讓“坐一坐、談一談”成為解決問題的“軟藥方”,努力將矛盾消化在萌芽期,營造和諧鄰里關系。
在村莊治理方面,薛團村“軟硬”兼修,不斷刷新內外“顏值”。內在提升方面,全村以村規民約作為發展治理“奠基石”。推行機制上,采取設立“積分超市”的方式,發動全員參與。該機制推行以來,有效調動了村民參與公共事業的積極性,1個月便有50多名村民獲得了“超市”提供的獎勵。強化鄉村治理“軟”作用的同時,薛團村還特別結合農村公共空間治理、文明城市創建等,積極推動綠美鄉村與人居環境整治深度融合,努力探索“黨建+人居環境整治+綠美創建”新路子,不斷完善培訓考核運行機制,量化服務舉措,持續改善村容村貌。
多產融合 催生發展動能
2005年,薛團村在全鎮率先進行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,經過10多年的發展,目前桃樹及葡萄種植面積已達1000多畝,擁有早、中、晚熟等國內名優品種20多個,年產鮮果5000多噸,畝均效益2萬余元。
在此基礎上,薛團村先后建設了工業創業園區和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園區。隨著創業園8000平方米廠房完成升級整治,第一家入駐的連云港恒榮鞋業有限公司每天用工數量達到40余人,年出口貿易額達到500多萬美元。后期入駐的連云港利茂貿易有限公司投資3600萬元,現已進入投產階段。工業園區年產值達到近4500萬元,村集體每年獲得分紅40萬元。
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園共計投資480萬元,由薛團村與其他村成立“洪福菌菇”黨建聯盟,采取四季、三茬、兩種經營模式、一體化調度的“4+3+2+1”發展新模式,實現了持續增收。如今,黨建聯盟與山東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種植香菇,與漣水新鈺源公司合作種植羊肚菌。去年,“洪福菌菇”黨建聯盟成功推動聯盟成員村實現共同收入300余萬元,組織聯盟單位開展種養殖等技能培訓700余人次,增加了120余人在家門口就業。